《1984》

乔治·奥威尔

Posted by ZhouSh on October 7, 2023

阅读时长:8.5h

第一部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转:战争即和平:通过向外发起战争来转移人们内部矛盾,以此达到一个内部相对和平的假象;自由即奴役:打着解放奴役的口号剥夺人们自由的权力;无知即力量:人们群众思想上的无知给了极权主义者统治愚昧的力量。

转:如果批评不被允许,那么赞美将毫无意义,如果只允许一种声音存在,那么唯一的声音一定是谎言。

转:good boy,good boy. 如果对自己的认同来自他人的鼓励,就相当于主动把绳子栓在自己脖子上,再摇着尾巴交给“主人”。

温斯顿把手垂到身边,缓慢地将肺部又吸满空气,他的大脑滑向一个双重思想的迷宫世界。知道又不知道;明白全部事实,却说着精心编造的谎言;同时拥有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一方面知道两者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又两者都不相信;利用逻辑来反逻辑;一方面批判道德,一方面又自认为有道德;相信不可能有民主,另一方面又相信党是民主的保卫者;忘掉一切需要忘记的,然后随时再需要记起时再回想起来,接着马上再忘掉——最重要的是,对这个过程本身,也要照此处理。最奥妙之处在于:要清醒地诱导自己进入不清醒状态,然后再次意识不到刚刚对自己实行地催眠行为。甚至理解“双重思想”这个词,也要用到双重思想。

那就是他们如今在侦察队里接受的一流训练——甚至比我那时候接受的训练还要好。你知道他们最近发了什么吗?能隔着锁眼听声音的助听器!

他们花费那么多时间在监视他人身上,而不是用于提高生产力,于是发展不足而更需要严控思想,恶性循环。

党正在试图扼杀性本能,或者说如果不能完全扼杀,就扭曲它,丑化它。他不知道怎么会这样,但好像这是自然而然的事,至少在女性身上,党的努力大体上是成功的。

自由就是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若此成立,其他同理。

第二部

看到“我爱你”那几个字时,他心里涌起了活下去的渴望,去冒些小险的想法突然似乎是愚蠢的了。

转:“我也曾把光阴浪费,甚至莽撞到视死如归,却因为爱上了你,才开始渴望长命百岁”

他希望他们是已经结了十年婚的夫妻,希望他和她是在大街上一起走着,就像那时候一样,然而是正大光明、无所恐惧的,说些无关紧要的话,买些零零碎碎的家庭用品。他最希望的,是能有个地方让他们可以不被打扰地待在一起,也不用感到每次非得做爱不可。

平平淡淡才是真。

“你们要明白,”他说,“你们将在黑暗里斗争,永远会是在黑暗里。你们会收到命令,然后服从命令,也不会明白是为什么。回头我送给你们一本书,从这本书里,你们会了解到我们在其中生活的这个社会的真正本质,还有我们据以摧毁它的策略。读完这本书,你们就是兄弟会的正式成员了。但是除了我们为之奋斗的总目标以及当前任务,你们对兄弟会永远了解不到什么。我告诉你们它存在,但是我告诉不了你们它的成员有一百个呢,还是一千万个。以你们的个人经历来说,你们永远连十几个兄弟会成员的名字也说不上来。

由一座围城进入另一座围城。

“为了过去。”温斯顿说。“过去最重要。”奥布兰严肃地表示同意。

谁掌握了过去,谁就掌握了现在。谁掌握了现在,谁就掌握了未来。

温斯顿疲劳得像凝胶一样,凝胶是个恰当的用词,自动出现在他脑海里。他的身体似乎不仅像果冻那样软,而且也呈半透明状。他觉得如果把手举起,会看到光线透过来。全部血液和淋巴液都因为无比繁重的工作而被抽干,只留下由神经、骨骼和皮肤组成的脆架子。所有知觉都似乎被放大,工作服在摩擦他的肩膀,人行道让他的脚底发痒,甚至把手张开攥住都是种费力的动作,能让他的关节咯咯作响。

机器首次出现时,在所有能够思考的人们看来,人们不必再从事苦工,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现象很大程度上也将消失。如果机器是有意为此目标而使用,那么几代人以后,饥饿、过劳、肮脏、文盲和疾病就会被消除。实际上机器并非有意为此目标使用,而是按照一种自动的过程。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差不多五十年时间里,机器确实大大提高了普通人的生活水平,这是通过生产出有时不可能不分配的财富来完成的。

如果所有人都能享受悠闲自在、高枕无忧的生活,绝大多数人都将学会识文断字和独立思考——而一般情况下,他们可能因为贫穷而变得愚昧——他们学会这些后,早晚会意识到享受特权的少数人是尸位素餐者,就会将之扫除。长远而言,等级社会只有建立在贫穷和无知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存在。

战争最根本的行为是毁灭,不一定是人命,而是人们的劳动产品。战争是个将物资粉碎或者抛到平流层,或者沉到海底的办法,否则这些物资就会让人们生活得过于舒适,因而从长远意义上说,会过于聪明。

党有两个目标,一是征服全世界,二是一劳永逸地消灭独立思考的可能性。

除了战俘,大洋国的普通公民从未见过一个欧亚国或者东亚国的公民,而且被禁止学习外语。如果允许他跟外国人接触,他就会发现他们跟他是同类,他被告知的关于那些人的说法绝大部分是谎言,他所生活的封闭世界将被打破,而他的道德观赖以存在的恐惧、仇恨和自以为是的正义感就可能灰飞烟灭。因此,所有三方都意识到不管波斯或者埃及,或者爪哇岛,或者锡兰易手多少次,除了炮弹,一切都绝对不可越过边界。

这三个阶层的目标永远不可调和。上等阶层的目标是保持其地位,中等阶层的目标是跟上等阶层调换地位,下等阶层的目标,如果有——因为他们被苦工压得喘不过气,只是断断续续地意识到他们日常生活之外的事情,这已经成为他们恒久的特点——就是要消灭所有差别,创造出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因此具有相同主要特点的斗争贯穿了整部历史。很长一段时期内,上等阶层似乎牢固地掌握着权力,然而迟早会到这么一个时刻,他们要么对自己失去信心,要么无能力进行有效统治,要么两者皆有。接下来,他们被中等阶层推翻,中等阶层假装为了自由和正义而斗争,因而争取到了下等阶层的支持。但是中等阶层一旦达到目的,就立刻将下等阶层又强行置于原先受奴役的地位,然后自己成为上等阶层。很快,新的中等阶层从另外一种或两种人中分离出来,斗争又重新开始。三种人中间,只有下等阶层从未哪怕是暂时达到过目标。说自古至今从未有过实质上的进步是夸大其辞,即使在现在,虽然处于下降时期,一般人的生活水平跟几个世纪前比起来还是有实质性的进步。但无论是财富的增长,还是举止的文明化、改革或者革命,都不曾向着人类的平等推进过哪怕一毫米。从下等阶层的角度来看,历史性变动所意味的,除了主宰者的名称,从来别无其他。

到十九世纪后期,在许多观察者看来,此种模式的反复性显而易见,因此产生了一个思想家学派,他们将历史诠释为循环发展的,声称这一点表明了不平等乃人类生活的不变法则。当然,这一学说向来不乏拥护者,但在如今,它被提出的方式是大大不一样了。过去,等级社会这种社会形式的必要性特别被上等阶层宣扬,它被国王、贵族和靠其过着寄生生活的牧师、律师之类的人鼓吹,一般说来,是通过承诺死后可以进入一个想象出来的世界,从而淡化等级社会的严峻性。中等阶层只要仍在为掌权而斗争,便总是使用自由、平等、博爱这些字眼。然而如今的情况是,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观念受到目前还没有、只是希望不久就会掌权的人们的攻击。过去,中等阶层打着平等的旗帜闹革命,然后当旧的专制一被推翻,就马上会建立起新的专制,而新的中等阶层实际上事先就宣称要实行专制。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出现于十九世纪,是可以上溯到古代奴隶起义的一系列思想链条上的最后一环,它仍然深深受到旧时代乌托邦主义的影响。然而约从一九〇〇年以来出现的社会主义的每一变种都多少公开抛弃了建立自由、公平社会的目标。本世纪中叶出现的新运动——即大洋国的英社、欧亚国的新布尔什维主义、东亚国通常被称为“崇死”的主义——都有自觉的目标,即保持不自由、不平等永远不变。这种新运动当然是从旧的发展而来,趋于变得有名无实,对旧的主义中的意识形态只是口头宣扬而已。然而这三种运动的目标都是抑制进步,在某个时刻让历史止步不前。那种常见的钟摆式运动将再次发生,然后就停下来。照例,上等阶层将被中等阶层推翻,后者就成了上等阶层,不过这一次,通过有意采取的策略,上等阶层将永远保持地位不变。

大众从来不会自发造反,他们也从来不会仅仅因为受到压迫而造反。确实,只要不让他们掌握做比较的标准,他们就根本永远意识不到自己在受压迫。

转:如果你不去看外面的世界,不去倾听其他的声音,不去感受不一样的生活,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在受压迫。

因为不满不可能被表达得清晰有力。

因为只知道不想要现在这样(甚至不知道具体不想要什么),而不知道想要的是什么样。

群众有什么意见或者没有什么意见都被认为是无关紧要之事,他们之所以被允许享受思想的自由,是因为他们没有思想。

第三部

“现在让我告诉你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这样的:党要掌权,完全是为了自身利益,我们对他人的幸福不感兴趣,只对权力感兴趣。不是财富、奢侈生活、长寿或者幸福,只是权力,纯粹的权力。什么是纯粹的权力,你很快就会明白。我们跟过去所有的寡头统治者都不一样,区别在于我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所有其他人,甚至跟我们类似的人,都是懦夫和伪善者。德国纳粹和俄国共产党在统治手段上很相似,但他们永远没勇气承认自己的手段。他们伪称——也许甚至还相信——他们是不情愿地取得了有限时间内的权力,在不远的将来,会有一个天堂社会,到那时,人人自由平等。我们和他们不一样,我们知道从来不曾有谁取得权力是为了放弃。权力不是手段,而是目的。人们不会为了保卫革命而建立独裁政权。迫害的目的就是迫害,权力的目的就是权力。你现在开始明白我的话了吗?”

这一段,本书最佳。没有人取得权力是为了放弃权力,这是最大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