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天后的世界》

凯文·凯利

Posted by ZhouSh on April 16, 2023

阅读时长:3.5h

导读

当卡姆努斯国王不得不承认,尽管花费那么大的力气,还是一切照旧时,他不由地羞愧万分,他用自己的长袍蒙起脑袋走了。他躲到什么地方去,始终无人知晓。

创建起另一个与当前独立的世界,如果规则和原则没有变化,那么本质上是一样的,目前的问题到时也会存在。那么在元宇宙社会中,确实会有很多元宇宙属性带来的新特性,但是总归还是由人构成的社会,是现实世界的映射,人类社会有的,那里也都会有。

镜像世界有令人惊奇的双重性质,融合了真实与虚拟,这将使游戏、娱乐、教育、工作具备现在无法想象的新的可能性。

我们这些进入镜像世界中的人,其实不过是被困在坚果壳里,却认定自己是无限空间的王。

第一章 数百万人一起工作的未来

在镜像世界中,“历史”成为动词。

描述的是在镜像世界中,你来到一个地方,可以发出指令调整时间轴看到它几百年前的样子。

但是历史告诉我们,没有一个公司可以笑傲下一个时代。因为它们的成功会成为它们最大的桎梏

一旦公司成功,就容易捧着它的奖杯很难放下,很难放开双手去别的赛道上拼搏。再加上从一座山峰到另一座是需要先下山的,资本不一定有时间有耐心等你爬下爬上。facebook转型meta是下山了,与此同时扎克伯格也身价暴跌。

无论什么样的科技,在解决问题的同时都会带来新的问题。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减少这些问题。

畏首畏尾的人是无法采取理性行动的,只会做出蠢事。

还有一句话是:悲观者正确,乐观者成功。

假如老年人能够自如地运用最新科技,年轻人将情何以堪?如果一个既有经验又有阅历的老人同时还掌握着最新的技术,恐怕世界上将不再有年轻人的就业机会。

希望我老了之后也能跟上时代的潮流,想来应该也不难,保持学习即可,另外还要勇于尝试。

由此我产生了一种想法,就是从长远发展的眼光看,工作和娱乐的界限终会消失。二者终有一天会完全重叠,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财富层面,我们终将无法界定到底是在工作还是在取悦自己。这将是我们的努力方向,也应该成为我们的目标。

可以见得,作者还是很喜欢自己的工作且非常自由的。不过在《与神对话》中提到,还是应该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否则工作不是在谋生,而是谋死。不过还得需要自己喜欢的工作可以“谋生”,这可不简单了。

第二章 进化中的数字经济的现状

AI究竟是“剥夺了我们的工作机会”,还是“催生了新的就业可能”?关于这一点的讨论,还会在很长时间内持续下去。不过,我猜测,再过50年的时间,比起被剥夺工作机会,新技术会创造更多的新的就业可能。虽然有些工作必然会消失,但是总体而言,工作机会会越来越多。到了那个时候,又将有新的AI诞生,人类注定还要产生同样的担忧。

与其说担心被取代,不如说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是必然的。前几天听到一个想法是:人类这个物种或许会被自己创造的AI取代,但人类应该荣幸于成为AI的垫脚石。物种迭代也许只是宇宙的一环。

著名的科幻作家阿瑟·C.克拉克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想象自动化是非常简单的事情,比如,想象马车如何发展为汽车不是一件难事。但是,自动化带来的真正的重大影响,其实是汽车这项发明带来的次生效应。例如交通堵塞,以及由此产生的上下班高峰,还有全新的汽车电影院等,这些都是次生效应。在一个新事物产生之初,我们很难预知它的影响会波及哪些方面。”同理,我们比较容易想象出“X+AI”的组合,但是很难预测由此造成的影响。

第三章 所有产业都将因科技重塑

每一个冠以smart的新概念都可以替换成hackable。以智慧城市为例,如果表述为可操控城市(hackable city),我们就会立即联想到遍布大街小巷的监控摄像头和个人信息监管制度(这样的制度耗费社会资源,是时候叫停了)。由此可见,表述方式稍作转换,我们就会更容易发现新技术的普及应用有哪些问题,并会对此进行反思。

卢旺达已经开始使用无人机配送药物。因为在卢旺达道路建设还很落后,很多地区甚至没有路。为了将药物和其他重要物资快速稳妥地送达指定地点,人们启用了无人机,而且效果很好。在我们这些基础建设做得很到位的国家,日常生活中可能并没有使用无人机的必要。

转:颠覆性技术的大面积应用往往发生在你意想不到的地区和领域。越是落后的地方,越是有革新的需求。

第四章 亚洲的时代与科技地缘政治

而且,日本还拥有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公司,日本酒藏和日式旅馆的历史竟然可以以千年计。他们在保持传统和维护原貌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

这是厉害的。

第五章 倾听科技洞见未来

科技不是一个不偏不倚的中立存在,它会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引发问题。二者比例看似各占一半,其实不然。科技带来的益处占比为51%,而它引发的问题占比为49%。虽然二者之间只存在2%的微妙差别,但是如果将这个比例放在时间的长河之中,我们就会看到其差别有多么巨大。因此,所谓的进步,从来不是在当下就能看出来的,只有回顾历史时才能发现。

所有解决科技引发的问题的对策,绝对不是“减少科技”,而是“创造更多、更好的科技”。

当我们看到出现了一个愚蠢甚至是有害的科技时,最合理的反应不是“减少科技发明,停止一切”,而是要致力于发明更好的科技。这才是面对问题时应有的姿态。

乐观主义会让未来在眼前清晰可见,这一点和电影界制作预告片很像。但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持一定的审慎和批判态度。用汽车来打比方的话,乐观是让汽车行进的油门,而悲观是在弯道和停车时需要用到的刹车。这两者都不可或缺,但是想要前进,我们必须要多踩油门而不是刹车。

第六章 创新与成功的困境

我发现最有帮助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在写成文字之前,其实我对自己的想法还不是非常明确。只有写下来,才能知道自己是否真的明白。然后,我就再去书中找答案,再去听别人的想法,直到真正理解。这之后我会继续写上几行,很可能会再次发觉自己好像并没有真正领悟,于是又会重复同样的环节。有时候外出散步回到家后,我会忽然顿悟。这是一个相当费时的过程,要不停地修改,直到自己满意。我当时不停地写博客,也是这个原因。在写博客的过程中,草稿也就成形了。写下思路的过程,其实就是深度思考的过程。

KK的学习思考方法:把想法写下来 - 去阅读去听别人的想法 - 继续完善想法,如此往复直到真正理解。

我一直相信,作为一种习惯,“不断提问”必然会成为人类最基本也最有价值的行为之一。可以马上得到答案的问题就扔给机器,人的价值在于在面对不知道答案的问题时,可以不断思考,不断提问。

正确地提出问题,本身就很有价值。这是探索、科学和创造性的基础,是创新。人类未来的工作将会变成提问,以及应对不确定性。

最切实的做法是去质疑人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学会推翻常理进行思考。虽然所谓的常理和常识大都是正确的,但不排除其中夹杂着错误的东西。如果能够将这些错误找出,就会是一个新的发现。对常识持怀疑态度很重要,质疑是打开新局面的开始。

构想未来,其实一半在于构想,剩下的一半在于寻找论据和方法,帮助我们实现构想。

终章

对于科技带来的问题,永远不能靠减少科技解决,而应该发明更好的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