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

阿德勒

Posted by ZhouSh on February 14, 2023

阅读时长:11.5h

第一章 生活的意义

我们都生活在“意义”的领域中。人的一生并不仅仅只是经历事物本身,更为重要的是,体验这些事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意义。我们接触事物时往往都是以自身立场作为立足点对其加以衡量的,无论事物本身有多简单。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件事情对两个人造成的影响可能是截然不同的。重要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它的看法。我们有时陷入对某件事情的纠结中,跳脱出来,从别人的视角看看,也许就不那么纠结了。

我们其实不拥有过去,所谓的过去只是按照我们的目的去粉饰的回忆而已。

我们通常会以自己赋予现实的意义作为标准来感受现实,所以我们感受到的是现实被我们赋予的意义,而不是现实本身,或者说我们感受到的是自己对现实的理解。因此,可以这样说:因为意义原本就是一个充满谬论的邻域,所以,我们所感受到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全面的,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

现代人生活在这样一种错觉之下:他似乎很明白自己的追求,但事实上他追求的,不过是别人期望他去追求的东西。

一味追求他人的认同,就会过上他人所期待的人生,即他人的人生。

如果单独的个体想要获得幸福,同时也能够为人类的幸福做贡献,就必须和其他人发生必要的关联。

真正的意义,只有在与他人产生联系的时候才切实地存在,个人所认为的“意义”,实际上是虚幻缥缈的。

我们对他人的意义才是我们唯一的意义。

emmm。这可能是阿德勒哲学的中心,也是最具挑战性的地方。但确实,那时从自我封闭到和社会接触让我找到了意义感。

听到这些,领袖不慌不忙地说道:“可是,我所谓的星期三(世界末日)是我自己的,并不是你们的阿!”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世界地图的中心,但不是世界的中心,我们看到的世界都是基于主观映射的,要认识到这个视角的局限性。我觉得这个故事可以告诉我们,有时候当你认为你遇到了不可逾越的困难,实际上并不算什么,我们面对事物的态度决定了我们的人生态度,从而决定了我们的人生。

我们的意念时被经验赋予我们的“生活意义”所决定的:当我们将某一旧有经验作为将来生活的基础时,或许就已经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想要清楚地了解一个人赋予自己的生活什么样的意义,最好的途径就是记忆。

记忆之所以重要,就在于人们对它的解释、对它的定义,以及这些记忆对现在及将来生活的影响。

婴孩生下数个月后,才能辨识其他的人,才能够微笑,过了数年之后,才不会把自己与宇宙混为一谈。直到这时为止,孩童显示出一种特殊的自我中心,这种自我中心时只有孩童才有的,它并不排除对他人的喜爱和兴趣,因为,他还未曾真正地感觉到“他人”是与自己分离的个体。

所以婴孩一开始就有共同体的感觉,长大使他和其他万物分离,认识自我。

第二章 心灵与肉体

人得解决问题,他永远不能安稳地停留在顺应自然的被动状态。

顺其自然并非是两手一摊的不作为,而是竭尽全力后的不强求。

获得安全及地位是全人类公认的目标,但有些人在选择安全所在的方向时产生了错误,如果他们固执己见,就会跌入堕落的深渊。

愤怒只是控制一个人或某种情境的一种方式,任何人都不会因为产生愤怒时的生理状况而得到满足感。

一个人的行为永远是被其认定的生活意义所限制的。

第三章 自卑感和优越感

倘若告诉一个人,他在受到自卑情结的侵害,这样只会让他更加自卑,而不是想方设法去克服这种情绪。因此,我们必须对症下药,找到在他生活模式中令他沮丧的环节,然后在那一点上不断给他勇气。

比起原因,解决方法更为重要。

我们可以这样来为自卑情结下定义:如果在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时,一个人感觉自己无能为力,由此产生的情绪就叫作自卑情结。

因为自卑感会让一个人感到焦虑,因此,他就会寻找优越感来补偿自己的情绪,但是,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将真正的问题掩藏起来。于是,他的活动受到了限制,他会致力于如何避免失败,而不是努力解决问题。困难所带给他的只剩下彷徨、犹豫和退却了。

遇到困难时尽量去想解决方案、去尝试,而不是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如果我们明白自杀的行为意味着一种报复或苛责,便可以明白自杀者不过是试图从自杀中获取一定程度的优越感。

我们就像黑暗中的瞎子,凭借感觉逐渐找出确定的答案,而非通过精确的计算得出最终的结果。优越感的目标同样也不是一个静态的点,而是在不断的摸索和推测中确定下来的,它只是一种动态的去向,是生活奋斗的目标。

追求优越感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改变方式。一个人的身体越是强壮,当他面对阻碍时就越能另辟蹊径,只有那些神经病才认为:“我一定要这样,这是唯一的方法。”

只要他的目标一直保留,那么他总能够找出新的病症。某些神经病人能够在短时间内摈弃他的病症,并以惊人的速度选择另一种新的病症。他们就好像是神经病病症收藏家,可以随意扩充自己的收藏范围。因此,我们必须了解他们病症背后的目标,而不是单纯地为他们提供治疗疾病的书籍,我们不仅要为他们解除困扰,更要找到他们所定的目标和优越感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这是神经病患者的共同特征,他们自认为选用了最正确的方法。我们需要改变的是他们的目标。这个目标一旦发生变化,他们的心态和行为也会进行相应的调整。他们会用新的态度和方式来对待新的目标。

那时的目标可能就挺不正确。

他们的行为之所以错误,是因为他们努力的方向对达成目标是毫无用处的。

他们总是和虚无作战,旨在肯定自己,实际上,这已经偏离了真正意义上的生活。

第四章 早期记忆

我们像一群考古学家,探寻着各种古代工具,寻找陶瓷碎片、断壁残垣、破损的石碑及古代书籍,试图从中了解已经毁灭了的城市生活。只不过,我们所研究的是人类内部结构,而非已经毁灭了的事物。也就是说,能够将原本的意义不断地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活动人格。

这个比喻让我觉得对人类内心的探寻是行得通的。

一个人的记忆不是偶然的,因为,个体的记忆通常记载着他自认为重要的事件,这是从数以万计的印象中筛选出来的。

第五章 梦

重要的是潜藏在梦中的思想,而不是梦本身。

第六章 家庭的影响

决定儿童行为特点的是他通过所发生的事件而总结出的经验教训,而不是经历本身。

在个体心理学中,我们的注意力应该集中在辨别他的目的上,而不是找出导致他害怕的原因。任何被宠坏的儿童都会害怕一些事物,而害怕也仅仅是他们吸引注意力的一种方式罢了。

一个被宠坏的孩子如果认定了只有害怕的反应才能使母亲更多地关注他,那么,就算他长大了,梦中依旧会感觉到慌张和焦虑。被梦吓坏本来只是一种途径,如今却变成了一种稳定的习惯。

这样的孩子通常是在一场大病后变成问题儿童的,这并不是生病所留下的后遗症,而是他在恢复后怀念得病时受宠的感觉。当发现父母不再付出同等的注意和关心时,他就会通过制造事端来报复家人。

报复家人,抑或是为了吸引注意力,就算这注意力是以责罚的形式。

我们同样可以在成年人中看到类似的行为,他们总是把自己患过的病挂在嘴上。

想吸引注意力,求取关心爱护。

婚姻的本质是合作,因此,不能抱着驾驭对方的态度去相处。

第七章 学校的影响

公立学校都是在政府政策指导下成立的,政府旨在培养温顺的民众,让民众懂得站在上层社会利益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可以随时当兵作战。学校的课程设置也是以此为准则的。

很有意思的角度。

其实,对教育造成很大阻碍的,并不是孩子本身所具有的各种限制,而是他认为自己具有哪些限制。

第九章 犯罪及其预防

犯罪行为是他们怯懦地效仿英雄的后果。他们错以为自己是英雄,他们所追寻的优越感目标其实是自己编造出来的。

其实,预言也能起到和挑衅同样的效果。

有个案例中,母亲对孩子说:“你迟早有一天会把我弄死的”。

第十二章 爱情和婚姻

爱情的本质是两个人齐心协力地进行合作。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其实都没有为合作做好准备。我们的教育导致我们太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如何从生活中获取更多的东西上,而对于我们应该付出的内容却很少涉及。

环境并不能影响一个人的所有行为,起到重要作用的是他对待环境的态度,这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