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

Posted by ZhouSh on January 28, 2023

第一章 引言

幸福并非易事,我们非常艰难地才能通过自身求得,而从别处是万万寻觅不得的。

第二章 基本划分

哪怕人们所处的环境相同,他们所生活的世界也是完全不同的。

这个世界是你“眼中的世界”。

一个人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中,首先是由他对世界的理解决定的,世界由于不同的头脑和精神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就像每个人都受限于自己的皮囊一样,每个人也受限于自己的意识。任何人都只能直接在自己的意识中生活,所以,外在世界对他起到的帮助微乎其微。

人的健康之于其他一切外在好处都具有压倒性优势,健康的乞丐甚至要比生病的国王更加幸运。一个健康、良好的身体以及因此得到的宁静、愉悦的心性,活跃、清晰,能够正确而深入地把握事物的理解力,平和、有节制的意欲以及由此带来的清清白白的良心——所有这一切都是地位、财富所无法取代的优势。

苏格拉底看到出售的奢侈物品时曾说:“原来有这么多东西是我不需要的啊!”

由于与财产和他人的看法相比,人的自身拥有更大的优势,所以比起拼命获取财富来说,注重身体健康和充分发挥自身才能是更为明智的。

财富所能满足的只是人最基本的自然需求,而对我们真正的幸福却并无太大帮助。

他们聚集在一起娱乐消遣,这种娱乐始于放纵感官,沉溺于声色享乐,而终结于荒唐无度。

第三章 人是什么

对于人的幸福来说,人的自身要比他所拥有的财产或在他人眼中的表象更有意义。

一个人之所以愉快的原因是:他自己是一个愉快的人。

我们生存的真实性就在于当下——无尽的过去和未来都由它连续不断地连接在一起。

和《被讨厌的勇气》一样,要注重当下,不要纠结过去和过分担忧未来。

使人们困扰的并非客观事物,而是对客观事物的看法

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最大的敌人。我们的生活实际上就在这两种状态之间时强时弱地左右摇摆。艰苦和贫乏的生活导致了痛苦,而安逸富足的生活则会导致无聊。所以,地位较低的劳动阶层永远都在与痛苦作斗争,而上流社会的富人则绝望地挣扎在无聊中。

丰富的内在,也就是丰富的精神思想,是让我们避免这种痛苦的唯一方法。这是因为人的精神思想方面的优势越大,给无聊留下的空间越小。

人的大脑意识是寄生于人身体中的寄生物,人辛辛苦苦打拼来的闲暇时光,就是为了用来自由自在地享受意识和个性带来的乐趣。因此,闲暇是人生的精华,此外人生就只剩下了辛苦劳作。然而,大多数人在闲暇时都获得了什么呢?除了声色享受和嬉笑打闹,就是浑浑噩噩和庸俗无聊。人们对闲暇的消磨就表明闲暇对他们来说毫无价值。就像阿里奥斯托阿里奥斯托所说的那样,他们的闲暇只是“无知者的无聊”。平庸之人只考虑如何打发时间,而稍有天赋的人则在计划如何利用时间。思想浅薄的人很容易感到无聊,原因在于他们的智力只是服务于意欲的工具而已。如果缺少诱发意欲的动因,意欲就会暂停,那么智力也就休假了——因为智力不同于意欲,不能自主激活。这样一来,人的身体具有的所有力量都停滞了,这种可怕的情况就产生了无聊。为了消灭这种无聊,人们就寻找一些琐碎、细微、短暂的动因来对意欲进行刺激,从而使智力活动起来——因为理解和把握动因本来就是智力的工作。

不管我们身在何处,都只能在自身寻获幸福。——奥立弗.高尔斯密《旅行者》

人的幸福在于自由地发挥自己卓越的才能。

对于普通人来说,现实生活就是他们的目的,而对于拥有卓越精神的人来说则只是手段罢了。

虽然我的哲学并没有带来什么具体的益处,但让我远离了许多损失。

第五章 人在他人心中的位置

我们应该把现在所拥有的财富看作能够抵御各种可能发生的灾祸的城墙,而不是用来挥霍、享乐的许可证,我们的义务并不是寻欢作乐。

任何人首先而且实际上的确寄居于自己的皮囊之中,而并非存在于他人的看法里。

隐居之所以对我们获得内心的宁静有很大帮助,主要是因为我们远离了他人的目光。这样一来,我们就不用随时随地担心他人对我们会怎么看,我们因此能够回到真正的自我。

虚荣和骄傲之间的区别在于:骄傲是相信自己在某方面拥有独特的价值,而虚弱则是让他人相信自己在某方面拥有独特的价值。

我们热衷于他人的尊敬的原因并不是这尊敬本身,而是这尊敬给我们带来的益处。

第六章 建议和格言

理性的人追求的并非快乐,而只是避免痛苦。

判断一个人的生活是否幸福,要看他缺乏痛苦的程度。如果完全没有痛苦,也并不无聊的话,就是世上真正的幸福,其他一切都是虚假的。

平静,peace and love.

愚笨的人试图在生活中寻找快乐,最终却发现自己上当了;而智慧的人则想尽一切办法避免灾祸。

一个努力避免灾祸的人是有着明确目的的,而一个总希望获得由于自己所有的东西的人却是盲目的。

更好是好的敌人。

想要知道一个人幸福与否,我们不应该问他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乐事,而应该了解他有什么烦恼和忧心事。因为使他烦恼的事情越少、越不重要,那他就越会感到幸福。因为如果我们连非常微小的烦恼都能感觉到,说明我们的状态很舒适、安宁——身处不幸之中的人是无法体会到这些小事的。

所以真心想问候时,可以不要问“最近怎么样”,而是“最近有什么糟心事吗”。

我们要自我提醒不要对生活过多要求,因为这种做法会扩大我们幸福所依赖的基础。

那些为了希望和未来努力生活的人一直盯着前方,焦急地等待着即将到来的事情,好像未来的事才能使他得到真正的幸福。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对现在视而不见,毫不在意,任凭当前的时光匆匆溜走。虽然这些人看上去好像很精明,但实际上却和一种意大利的驴子差不多:人们在驴的头上插一根棍子,棍子上系着一捆干草,这样就可以让驴子走得更快。上面所说的那种人一辈子都在自欺欺人,因为直到生命结束,他们都只是活在暂时中罢了。我们既不应该总为将来考虑和打算,也不应该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中。永远都要记住: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定的。相较而言,将来的发展总会与我们的预期有所出入,就连过去也和我们的记忆有所不同。总而言之,无论是将来还是过去,都没有看上去那么重要。

只有现在是真实和确定的,现在的时间包含着现实的内容,我们的存在仅仅在这一时间。所以,我们应当快乐地迎接当下,有意识地去享受每一段没有直接烦恼和痛苦因而勉强可以忍受的短暂时光。亦即,不要因为以前的希望没有达成而导致现在的不快,也不要为了将来忧心而破坏了现在的心境。

如果不和别人相比,我们就会因为我们已经得到的东西而高兴;如果因为别人要比我们更幸运而不平衡,那我们就永远都不会开心。

当发生了无法改变的灾祸时,我们千万不要这样想:事情本来有可能会不一样的;更不能假设我们原本能够阻止灾祸的发生。因为这种想法只能让我们的痛苦更加剧烈,以至于难以忍受,所以这就等于是在自我折磨。

我们应该把经过深思熟虑的概念,而不是想象中的图景作为行动和努力的指南。

我们应当随时随地对我们对眼前现实的印象和直观认识进行把控。这种直观图像比我们的思想认识所能引起的效果要更加强烈。我们的情绪受到了直观印象的强烈刺激,在它的扰动下,我们的情绪失去了平和与坚定,存在于眼前的/能够直接观察的事物总是用它全部的力量当下就产生影响,一下子就让我们感受到它们。与此相比,思想和推理却离不开时间和平静,我们每次只能对同一间事情进入深入的思考。所以,我们不可能随时随地看到思考的结果。正因如此,虽然我们通过深思熟虑已经决定放弃某种吸引人的事物,但当我们看见这个诱人的东西时,我们就会立刻被它吸引。

身体健康拥有至高的价值,对于我们的幸福来说它是最首要和最关键的。

一个人的自身越是丰富,就越难以忍受世俗常规的安排,脱离世俗人群的愿望也就越强。

我们让那笔被骗走的金钱花得十分值得,比任何其他钱花得都要值,因为我们用这些钱直接买回了聪明。

我们最好不要为某件事过喜过悲,首先,这是因为万事都在改变,其次还因为我们对有利和不利之事的判断是虚假的。

如果一个人在遭遇不幸和灾祸时,能够沉着镇定的话,那就说明他深知人生中会遭遇无数个巨大的灾祸;因此,他认为自己的遭遇不过是万千苦难中微不足道的一个而已

也别老去想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别强求所有的事都要有好的一面,纵使是十足的坏事,也要尝试接纳它。

想要沉着冷静地接受我们遭受的不幸和灾祸,最好的方法就是相信这一真理:“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情,都是必然发生的。

第七章 人生的各个阶段

如果一个人缺少符合他年龄的神韵,那么他就会拥有他那个年龄特有的各种不幸。——伏尔泰

我们在童年时之所以会感到幸福的原因还有:初春的树叶都有着差不多一样的颜色和形状,与此相同,我们在年幼时彼此之间也十分相似,所以和谐一致。但是,到了青春期时,个体就出现了差异和分歧,这个道理和圆规的半径越大,划出的圆越大是一样的。

我们坚守这一假设:在生活中可以获得幸福。因此,我们的幸福一个接一个地落空,因而产生了不满情绪。我们期望得到的形象模糊的幸福在我们眼前变幻出各种各样魔幻的图景,而我们则在不停地追逐这些图景的原型,然而只能是徒劳。所以,在青春时期,不管我们处在什么样的环境和状态之中,我们都会感到不满意,原因在于,我们刚刚了解到人生的虚无和可悲——我们之前所期待的可是完全不同于此的生活——这种虚无和可悲是无处不在的,但我们却以为我们的环境和状况是罪魁祸首。

年轻人希望他们的人生能够像一部充满趣味的小说一样,因此他们也就获得了失望。

我们年轻时错误地认为,生活中那些重要人物的出现以及重大事件的发生都会有盛大的场面。然而,年老之后,通过对生活的回顾和思索,我们明白了,这些人和事都是默默地、无意间从后门走进我们生活中的。

我们在青年时在展望未来的时候,为什么会觉得生活漫长无尽?原因就在于年轻人需要一个空间来安置他们无尽的期望,要是想把这些期望全部实现的话,一个人就算活玛土撒拉那么久也是不够的。

有时,我们认为自己在怀念某个遥远的地方,但实际上,我们所怀念的只是我们在年轻而充满活力时在那里度过的时光。我们被伪装成空间的时间欺骗了,只要再旧地重游我们就能知道自己上当了。

很多青年时代自认为懂了的事,其实直到老年时才真正被我们理解。最重要的是,在老年时代,我们确实知道的事情更多了,这时的知识通过各个角度的反复思考,互相连贯并且获得了统一。而在青年时期,我们的认识常常是残破、零碎的。只有到了老年时代,我们对生活的表象认识才能变得完整而连贯,原因在于只有年老之后,我们才能看到生活的全貌和自然进程。特别在于,一个老年人不会像其他人那样用刚入人世的目光观察生活,他采用的是离世的角度。因此,他就能够对生活本质上的虚无拥有全面而透彻的认识。而其他人却顽固不化,误以为事情早晚会变得完美无缺。与老年时代相比,青年时代的人有更多的假设,所以虽然知道得很少,但却能够把所知事物夸大;但老年时代的人却拥有更多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对事物的认识更加根本而彻底。